文章目录
  1. 1. 得不偿失的盛世
  2. 2. 原文摘录
  3. 3. 参考

这本书参考了大量史料,帮我们从多个角度,还原“乾隆盛世”的真相,读时酣畅淋漓,读完回味无穷,值得推荐。

得不偿失的盛世

爱新觉罗·弘历(1711年9月25日—1799年2月7日),清朝第六位皇帝,年号“乾隆”,寓意“天道昌隆”,享年89岁,是我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,庙号高宗。

乾隆皇帝一生的运势极佳。在康熙和雍正七十三年的治理下,大清天下国泰民安,一派生平之象。乾隆属兔,25岁继位,可以说乾隆是在最佳年龄、最佳时机登上了帝位。他的智商、情商都是寻常帝王难以企及的。他熟读史书,对造成朝局不稳的主要因素,比如朋党、权臣、外戚、宦官等,都了然于胸,立志在自己统治时期,革除这些弊端,超过历代帝王成为最伟大的君主。

乾隆非常勤政,每天早早上朝,六十年如一日。初登帝位,乾隆便一改雍正严苛的治国策略,他化严为宽,一时间,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位仁慈善良,甚至有点柔弱的贤君。然而,在乾隆十三年,富察皇后去世后,他像变了个人似的,重回到雍正的老路,甚至比他老爹更甚。他对官员严酷苛刻,虽然对平民百姓十分慈祥,但却大兴文字狱镇压底层百姓。晚年,他精力不济,又回到宽松的治理之路,在禅让大典后,自称“千古完人”,却带着未能平定白莲教起义的遗憾,离开了人世。

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,他统治下的中国,纵向比,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(近三亿,是登基时的2倍)、国力最盛的时期。横向比,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、最富庶的国家。然而这个盛世却是饥饿的盛世、恐怖的盛世、僵化的盛世,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。从物质层面来看,虽然GDP占全球三分之一,但人均GDP却少的可怜,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。从精神层面看,乾隆时代的中国人,只需有胃肠,不许有头脑,是中国历史上民众权利被剥夺得最干净、意志被压制得最靡弱的时代。

虽然登峰造极,但乾隆的统治并没有任何新意。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。不幸的是,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。乾隆所处的18世纪,是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。在这以前,人类进步的脚步一直是迟缓的。而从这个世纪起,历史开始跑步前进。英国经过产业革命,科技、生产力得到极大地提升,工农业产值几百倍、成千倍的增加,物质财富滚滚而来。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、美国独立、《论法的精神》发表等事件表明,世界正朝着更文明的方向发展。而乾隆盛世却朝着反方向发展,他沉浸在“盛世”的梦境中不能自拔,想尽一切办法维护他的封建统治,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。后来,这片土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社会,其实在乾隆时代就已埋下了祸根。而他自己,也在百年之后遭遇坟墓被炸、尸骨无存的惨剧,给后人留下“十全天子骨难全”的慨叹。

原文摘录

P55

皇帝关心的是天下长治久安,一家一姓的统治永远不变;官员们的考虑却没有这么长远。归根结底,天下是皇帝的天下,官员们只是挣份工资。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政策空子,占皇帝的便宜,为自己和亲人朋友捞取最大好处。官僚集团运转的规律是:在没有利益驱动时,官员们执行皇帝的政策,总是倾向于被动应付,只求形式上能交代,由此导致敷衍塞责、形式主义,甚至弄虚作假。而当他们发现政策的空子时,通常会把个人利益伪装于国家利益之中,刻意把经念歪。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理,官员们热衷于编织关系网,相互通风报信,十分默契地协调行动。在他们的集体努力下,国家政治很快会陷入腐败的泥淖,每一位官员都会成为中饱私囊的“硕鼠”,本来属于皇帝或者说国家的“民脂民膏”被大量消耗,国家的治理成本大幅上升,最终出现“官逼民反”这个命定的结局。

P95

从这一年开始,乾隆回到了雍正的老路上。乾隆朝的君臣关系,从此变成了刁钻刻薄的主子与屏息而侍的奴才间的关系,或者说严厉的班主任与小学生的关系。下面的小学生稍有小动作,额头上就会遭到老师的粉笔头。诛杀和折磨大臣,越来越成为乾隆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主要渠道。

P137

清代皇帝一直以明朝为他们的前车之鉴,而明王朝给他们的最大教训是“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”。谁都知道,清朝得以入关,是捡了个大便宜,明王朝实际上是被饥饿的农民颠覆的。而颠覆的直接原因,就是对农民剥削过重。万历年间加派三饷,每年从农民身上多搜刮一千多万两白银,剜肉补疮,动摇了大明帝国的根基。所以,清代皇帝经常讲,明不是亡于崇祯,而是亡于万历。熟读历史的乾隆知道,饥饿的农民是国家最危险的敌人,而温饱了的农民则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。为了江山万代,乾隆必须减轻对农民的剥削,使绝大多数老百姓有饭吃。这是国家政治的重中之重。统治者的自我克制,在乾隆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。乾隆一朝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不遗余力,但是出发点却仅仅是为了百姓生计,而不是为国家增加税收。

P270

君权像恶性肿瘤一样,是世界上最具扩张性的事物之一,它不允许任何独立的事物存在。专制权力的独占性本质驱使它永远努力冲破一切限制,挣脱所有束缚,深入社会每一个角落,毒化每一个细胞,直至最后整个社会在它的紧紧拥抱中窒息而死。士人的人格追求,在专制达到极峰的清代就成了君权的障碍。

P295

专制政治中,皇帝是整个国家的神经中枢,官僚体系的精神状态就是皇帝一个人精神状态的放大。不但是人亡政息,同一个统治者的心境变化,也可以使国家面貌发生根本变化。

P341

盛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。生逢盛世,是每一个中国人对时代的最大期望。所谓盛世,就是内无严重的政治腐败,外无迫在眉睫的敌国外患,社会治安良好,老百姓普遍能吃饱饭的时代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这样大规模的盛世出现过三次,即汉文景之治、唐代的贞观开元盛世及清康雍乾盛世。除了这三大盛世,还有过几个小规模的盛世或治世,比如东汉的“光武中兴”、隋代的“开皇之治”、明代的“仁宣之治”。甚至在大分裂的背景下,一些角落里的小王朝也取得过不错的治理成就。比如十六国时期南侵之前的前秦苻坚,南北朝的刘宋文帝时代,以及五代十国的后周南唐统治下的某个时段。

P342

有人统计过,数千年中国古代历史,盛世和治世累计加在一起,不过四百年左右,剩下的都是充斥着灾荒、动乱和腐败的平世和衰世。

P346

事实上,一代帝王的精明强干还不够。盛世的出现,都是几代人的接力努力达到的结果。中国盛世出现的规律是,一个英明强悍的开国帝王为新王朝立定规模,打下基础。开国帝王去世后,往往会出现一个小小的磨合动荡调整期,再由另一个精明强干的子孙打开王朝发展的瓶颈期,将王朝推上盛世。汉代刘邦开国,确立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思路,但也留下了诸侯分裂的政治隐患。刘邦去世后,出现了吕后、惠帝时期的动荡。直到文帝、景帝,一方面将“与民休息”的治国方略发扬光大,另一方面又成功地打击了同姓王侯的分裂势力,消除了政治体制上的重大隐患,从而催生出武帝时代的极盛。唐代的盛世,经高祖、太宗开基立业,奠定基础,再有高宗、武后、中宗、睿宗的短期动荡调整,直到玄宗时才达到高峰。清代的盛世,也是由多尔衮和顺治打下基础。而康熙继位,解决了权臣和三藩这两个发展的瓶颈问题,由此大清才走上盛世之路。出现一个英明的帝王,在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,而连续几代帝王都能雄才大略,那就更是如同彩票中奖一样难得,因此中国历史上盛世如此之少也就不难解释了。

P346

盛世难以出现,更难以保持。盛世的前奏是衰世,结局也是衰世。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,都未能避免“盛极而衰”的结局。

P347

从盛到衰,如此迅速,其原因当然是这些盛世的出现依赖的是人治。中国历史上的几大盛世,只在史书上留下了统治者手腕的精明,人格的强大,却没有留下太多制度性的成就。中国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……中国古代的几千年间,专制制度的框架和运转规则没有根本的突破和进步。统治绩效如何,更多地依赖于统治者个人的精神振作与否。没有内外条件的严厉制约,个人的英明与自制无法抵制环境的纵容与腐蚀。由胜而骄,由劳而逸,是人性不变的规律。纵观中国历史,盛世君主往往是英明与昏聩集于一身,理智与膨胀合为一体。他们既是辉煌成绩的创造者,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祸首。

P363

乾隆皇帝治理天下的秘诀就是收紧缰绳,强化控制。在他眼里,任何民间的自发性和主动性都是危险的。整个社会的每一个分子,都要归拢到政权的罗网之内。大清王朝的千秋万代,固若金汤,是他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。虽然重新启用宁波等港口,会给浙江经济带来推动,但是却给帝国的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。

参考

  • 《饥饿的盛世:乾隆时代的得与失》张宏杰著 358千字 重庆出版集团 2020年10月
文章目录
  1. 1. 得不偿失的盛世
  2. 2. 原文摘录
  3. 3. 参考